今年冬天兩岸之間最夯的地下經濟將是:-----豬肉
根據” IMF《世界经济展望》2020年6月”報導, 6月份,疫情沒有像特朗普說的那樣“突然消失”,夏天也沒有阻擋住疫情傳播的步伐,世界經濟仍然在疫情中泥足深陷,IMF進一步調低了對各國的經濟增長預期預期。
尤其是印度新冠疫情爆發越發嚴重,IMF對印度的增長預期也被調整成了負增長。被IMF認為經濟會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只剩下了早就壓制疫情的中國。
轉眼到了9月份,這多災多難的一年快過去了,可臨近年底危局還未結束,光眼前就有兩個大問題:疫情捲土重來,美國大選變數。
中國8月CPI同比上漲2.4%。其中,食品價格上漲11.2%,非食品價格上漲0.1%。而在食品價格中漲得最厲害的還屬豬肉價格,上漲了52.6%。 “去掉豬肉是通縮”還真有道理。
要是算玉米從農民手裡收購的價錢和豬肉在超市裡零售的價錢。目前大陸種100斤玉米,才能買1斤豬肉.
兩岸之間一線之隔,而台灣又是以豬肉品質與輸出聞名於世,早在新冠肺炎之前”小額貿易”已經往來於兩岸之間,其中千奇百怪之通關過程更是為”業內同行”所瞠目結舌.暴利之下,海運,轉運,偷運將是可以預見得到.
兩岸之間因距離近; 人口與需求量比例懸殊,每當大陸一缺某項商品時,就會產生驚人的”虹吸效應”,因而導致國內市場價格飛漲,直接影響民生供應.再加上COVID-19預期在今年冬季之爆發,國民已經適應了”外送便當”之便捷,主管機關對於外送便當業者之檢查與管理又困於”人手之不足”,間接產生之食品衛生,將是今年冬天物價與食安的大事.